文化

周一, 29 8月 2011 18:44

威尼斯影展前瞻:靠老人家撑场面 看的是电影or演员?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2011年威尼斯影展前瞻:看的是电影 也是演员

只在九月初的双周,电影是这间欧洲的客堂间里最显眼的货品。囊中羞涩的威尼斯影展很是要靠票房收入来平衡收支,于是,电影要好看、要有明星阵容,成了影展选片必须的考虑。

威尼斯是一个没有太多电影氛围的城市,本岛上影院寥寥,一年365天,除去影展的十来天,电影在这个城市是弃儿。只在九月初的双周,电影是这间欧洲的客堂间里最显眼的货品。因为预算年年吃紧,囊中羞涩的威尼斯影展很是要靠票房收入来平衡收支,于是,电影要好看、要有明星阵容、要让游客和本地观众心甘情愿地掏出票钱,成了影展选片必须的考虑。

开幕之夜的红地毯上,有朋自好莱坞来,不亦乐乎,所以我们丝毫不用诧异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三月十五日》被选作了开幕片。《三月十五日》的剧本原作是百老汇话剧《法拉格北站》,法拉格广场是华盛顿市里的一处广场,法拉格北站则是附近的一处地铁站名。剧本原作者博·威廉曼曾在2004年美国大选初选阶段担任了民主党候选人霍华德·迪恩的竞选幕僚,《法拉格北站》就是根据那段经历创作。剧中男主角是总统候选人的新闻秘书,一段露水情缘的丑闻,牵扯着政客们翻云覆雨的密室政治。起伏种种,无非是权力的诱惑与代价,醉心权力场的人们最终被权力吞噬。权力和谋略是怎样绞杀了活生生的“人”,这是乔治·克鲁尼会偏爱的主题,他近些年主演的《辛瑞那》、《迈克尔·克莱顿》多有此意,所以选中《法拉格北站》这个剧本,不算出格的挑战。克鲁尼的演技不用质疑,对于他的导演能力,我们持谨慎的观望态度,不过看《三月十五日》的主演——瑞恩·高斯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和保罗·吉亚玛提,加上克鲁尼本人,美国中生代和新生代最会演戏的男人都在这儿了,好剧本和好演员都齐全。

参赛片里以演员阵容取胜的何止一部《三月十五日》。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这个名字到目前为止还稍显陌生,而这个职业履历表上只有两三部长片的瑞典年轻导演,他的新作也许是本年度最让人心动过速的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勒·卡雷同名小说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冷战荒诞残酷的岁月,铁幕两侧,牛津剑桥最后的遗少,帝国斜阳的挽歌,倾覆的理想和扭曲的乌托邦,勒·卡雷的小说本身就是“可看性”的保障,何况还有一个华丽到炫目的演员阵容:约翰·赫特、加里·奥德曼、科林·费斯、马克·斯特朗,英国男演员老中青三代精锐尽出。

大卫·柯南伯格的《谈心疗法》是另一部被赋予太多期待的电影。20世纪初的维也纳,心理分析学说的滥觞期,年轻的荣格曾追随导师弗洛伊德的脚步。风雅的衣角遮掩着欲望的风暴,学术的原点是内心的无限黑暗,心理分析是一颗同时被暴力和脆弱浇灌的种子。丝毫不用怀疑,柯南伯格是最适合拍这个题材的导演,至少在预告片里,维果·莫腾森和迈克尔·法斯宾德分饰的弗洛伊德与荣格,是能让人信服的。

他们都老了啊

愿意与否,都必须承认,影展上年复一年撑场面的是老人家,他们都老了,但很少失手,常常还带来些惊喜。

艺术,情爱,死亡,永恒,这些定义了《炎夏》的关键词,也能定义了加莱尔从前甚至今后的电影,他这一生,只拍这一部电影。

菲利普·加莱尔,16岁拍短片震惊了法国电影圈的天才少年,让人惊艳的“电影兰波”,俱往矣,那是40多年前的往事。早年的才子偏爱长镜头、超现实,用朦胧的隐喻探索存在的孤独。年过而立后拍出了可看性颇佳的剧情片,譬如《爱情的诞生》和《狂野天真》。才子老去,人到中年的加莱尔在早年的实验风格和文艺剧情之间游走着寻找支点,而几十年来,他的主题始终延续——内心无法治愈的不安,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孤独。

这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新片《炎夏》,又一次找来儿子路易主演,路易·加莱尔扮演年轻的画家,莫妮卡·贝鲁奇是他的演员妻子,故事的开始,是画家死于自杀性车祸,而后回忆交错,拼图般凑出一段热烈短暂的情史,如狂风暴雨,席卷了生命。谈论《炎夏》时,老加莱尔这样形容:通过艺术,我们追求永恒,但艺术和艺术家本身又注定毁灭。艺术,情爱,死亡,永恒,这些定义了《炎夏》的关键词让人想到加莱尔之前的《拂晓之际》,或许,这些词汇也能定义了加莱尔从前甚至今后的电影,也许他这一生,只拍这一部电影。

困局中的人,是波兰斯基最擅长刻画的,黑色幽默的慧黠,他不缺,唯一让人好奇的,是这个由女人写就、女人占据戏剧冲突最中心的剧本,换了男人的视角会呈现怎样的风景。

今春,凯特·温丝莱特和导演托德·海恩斯合作的迷你剧《幻世浮生》在HBO播出时,她正在巴黎拍波兰斯基的新片。现在,海恩斯的剧会在威尼斯影展上做特别放映,至于凯特主演的波兰斯基新片《杀戮之神》,则入围了竞赛单元。《杀戮之神》是一出黑色幽默剧,原作者是法国新锐女作家雅思米娜·雷乍,英国导演马修·沃尔彻斯执导,2008年起在伦敦西区公演,2009年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演三大奖项。

波兰斯基改编的电影,以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舞台,开始于两个孩子的纠纷,两边的家长互相指责,不欢而散。这段家庭教育的插曲,如蝴蝶的翅膀煽起风暴,触到禁忌的暗礁,通往夜晚的漫长一天在登峰造极的混乱中结束,只有结束,没有平静。困局中的人,是波兰斯基最擅长刻画的,黑色幽默的慧黠,他不缺,唯一让人好奇的,是这个由女人写就、女人占据戏剧冲突最中心的剧本,换了男人的视角会呈现怎样的风景。

以《浮士德》终结的“历史四部曲”,四部电影是四个不同的切面,它们聚焦在同一个主题:权力面具后面掩藏的“人”的面目和心灵。

索科洛夫是个别扭的人,几年前《亚历山德拉》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他担心拿不到奖,干脆不露面。这次《浮士德》入围威尼斯竞赛单元,不知这位传承了诗意电影的俄罗斯汉子会不会在丽都岛上出现。

《浮士德》是继续《莫洛赫》、《遗忘列宁》和《太阳》之后,“人的力量”系列电影的终结篇。“人的力量”系列也称“历史四部曲”,描写20世纪历史上几个曾经站在权力巅峰的人物。《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索科洛夫把这个被盖棺论定的狂人塑造成“莎士比亚样式的现代历史人物”,他关切的不是重塑希特勒的个人形象,而是凝视着被权力机器异化的人性深处。之后的《遗忘列宁》,故事开始于病榻上垂死的列宁,一个被神化、被歪曲、最后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的领袖,一个生前死后被误解的人,世纪初的风云动荡退在背景色里,索科洛夫关切的列宁作为“人”——一个追求过权力也获得了至上权力的人——的内心。《太阳》则是试图接近在“天皇”这身傀儡戏服下的裕仁。到《浮士德》终结的“历史四部曲”,是彼此的延伸,也是四个不同的切面,它们聚焦在同一个主题:权力面具后面掩藏的“人”的面目和心灵。

其他信息